#相会河南# #民权头条#
你比如说民权县这个大名,就是1928年冯玉祥将军给取的,用的是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里的"民权"二字。就冲这个名儿,就能看出这儿跟中国的近代革命史是紧紧连着的,也寄托了对老百姓当家做主的期盼。
要说村名有讲究,得先从褚庙乡说起。这个乡的名字可了不得,跟唐朝一个大官有关。褚遂良,那可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臣,后来因为反对武则天当皇后,被贬到俺们这地方。老辈子人念他是个忠臣,就给他修了座庙,叫"褚庙"。久而久之,庙边上住了人,就成了村子。这说明啥?说明民权人自古就敬重忠臣良将,看重的是骨气跟正气,这是咱的精神根脉。
离褚庙不远有个地方更了不起——葵丘。这可是个大有来头的地方。公元前651年,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就在这儿召开大会,跟各路诸侯盟誓,商量天下大事,史称"葵丘会盟"。那时候的盟约可不比现在,那是要拿性命担保的。为啥选这儿会盟?说明这儿自古就是中原的要紧地方,是讲诚信、守诺言的地方。到了唐朝,唐太宗还派褚遂良在这儿修了座葵丘盟台寺。两千多年来,这个地方就一直提醒着人们要守信重义。
咱再说说花园乡的来历。明朝时候,老刘家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到这儿,给村子取名刘庄。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叫王绅的大官(原籍今睢县王行),在村西头建了个大花园,里头种的都是奇花异草,人们就叫它"王家花园"。后来花园归了老刘家,就改叫"刘家花园"。再后来村子越来越大,咸丰年间修了寨墙,叫花园寨;清末成了集市,叫花园集。从一个小村庄变成大集镇,这不正体现了俺们老百姓勤劳致富、日子越过越红火的精神头吗?现在花园乡可是河南省的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呢!
花园乡还有个双井村,这名儿来得实在。清朝康熙年间,那个建花园的王绅大官进京赶考,从这儿路过。这人有讲究,不喝外人家的水,就在这儿并排打了两口井,井底还是通着的。后来这两口井养活了不知多少人。这就看出来,这儿的人啊,讲究但不死板,既顾全自个儿的规矩,也不忘给后人行方便。
花园乡的三皇店村,这名儿听着就古气。隋朝时候,村西头有座庙,供着天皇、地皇、人皇三位老祖宗。后来有个姓贾的官儿(贾公润甫),不愿意在朝中跟奸臣同流合污,就跑到这儿隐居。老百姓就把村子叫"三皇殿",后来叫白了,成了"三皇店"。这说明啥?说明俺们民权人自古就敬天地、重祖宗,更敬重那些有骨气、不妥协的清官。
花园乡的赵洪坡村的来历也有意思。明朝洪武年间,老冯家和老赵家从山西洪洞县迁到这儿,一个住在南岗上,一个住在北坡上,村子就叫"赵冯坡"。后来两家人生意做得不咋样,搬走了,外地人搬进来,把名儿叫白了,成了"赵洪坡"。这倒也不碍事,新老住户相处得挺好。这说明这儿的人不排外,能容人,不管从哪里来,都能在这片土地上安家落户。
花园乡的短张寨村的名儿来得带点侠气。明朝末年,老张家的人劫了皇纲——就是皇帝的贡品。这下可了不得,村子就叫了"短皇寨"。1942年,村里挖出来一块古碑,上头刻的是"短张寨",那就改叫这个名儿吧。虽说劫皇纲不是啥光彩事,但也看出这儿的人自古就有那么点不畏权贵、敢于反抗的侠义精神。
花园乡的邵口村靠着黄河,老邵家在这儿摆渡为生。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黄河发大水,这儿成了发放救灾物资的地方,村子就叫了"邵口"。1947年豫东战役时候,这儿还成了解放军的后方医院,救了多少战士的性命。这说明啥?说明这儿的人既能靠水吃水,也能在危难时候挺身而出,无私奉献。
再说说老颜集乡。明朝中后期,老闫家从洛阳迁到这儿,起名闫家庄。后来成了集市,叫闫家集。1982年,因为跟睢阳区的闫集重名,经省政府批准,改叫"老颜集"。别看就改一个字,这里头有着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盼。
老颜集乡的梁晋口村,这名儿听着就带着金戈铁马的味道。唐朝末年,梁王朱温跟晋王李克用在这儿打过仗。元代以后,黄河主河道从村北头流过,这儿成了渡口,就叫了"梁晋口"。明朝时候黄河好几次从这儿决口,但人们一次次地重修堤坝,从不退缩。这就看出民权人有股子韧劲,天灾人祸都不怕,总能想办法活下去,而且活得好。
老颜集乡的孔梁寺村古时候叫黄城。唐朝初年这儿有座普恩院,后来毁了又修、修了又毁。清朝康熙年间,主持和尚想重修庙宇,可是缺少梁木。江苏有个姓孔的善人听说后,捐了全部梁木,庙就改名叫"孔梁寺",村子也跟着叫了这个名。这说明好人有好报,善心能流传千古。人家大老远从江苏跑来帮忙,这份情谊民权人记到现在。
老颜集乡的洪武庙村的名儿来得直接。元朝末年,朱元璋带兵从这儿过,天热歇脚。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修了座洪武庙。这说明老百姓最朴实,谁对咱们好,咱们就记着谁。
老颜集乡的张贡庄村的名儿透着书香门第的味道。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老张家从山西洪洞县迁到张八楼住。清朝初年,老张家出了个贡生叫张尚仁,搬到现在的地方住,村子就叫了"张贡生庄",后来简化成"张贡庄"。这说明民权人重视读书,敬重文化人,知道学问的重要性。
老颜集乡的豆腐营村的名儿来得实在。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一群逃难的人流落到这儿,靠着磨豆腐维持生计,村子就叫了"豆腐营"。这说明啥?说明这儿的人不嫌活儿累、不嫌利薄,靠双手吃饭,活得踏实。豆腐白白嫩嫩,也象征着做人要清清白白。
龙塘镇的名字带着点传奇色彩。相传是西汉末年王莽赶刘秀的时候,刘秀在这儿躲过难,脱险的地方叫"龙躺墒"。后来有人在这儿安家,成了集市,就叫龙塘集,也叫龙塘岗。这说明这儿是块福地,连真龙天子都在这儿落过脚,也寓意着逢凶化吉、总有转机。
程庄镇的楚东村,老楚家的搬迁史那叫一个坎坷。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因为黄河发大水、躲避战乱,搬了好几次家。清朝咸丰年间才修了寨墙,叫楚庄寨。1982年分村,在东边的就叫楚东村。这几百年里的搬迁史,正是民权人坚韧不拔、随遇而安、顽强求生的写照。不管遇到多大难处,总能找到活下去的办法,重新建立家园。
双塔镇的名字也很有来头。这是为了纪念宋朝的宋庠、宋祁兄弟俩。他们在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同科进士及第,章宪太后说弟不能先兄,就把原本榜首的宋祁列为第十,宋庠擢为第一,世称"兄弟双状元"。人们为他们建塔纪念,叫做"双状元塔",这地方也就叫了双塔镇。这说明民权人崇尚学问,敬重读书人,以出了这样的人才为荣。
从这些村名里,你能看出民权人的脾气秉性:
一是敬忠臣、重气节,像褚庙这样的地名就是明证;
二是讲诚信、守诺言,葵丘会盟台就是最好的见证;
三是能吃苦、勤致富,从花园乡、豆腐营这些名字就能看出来;
四是读书重教、崇尚文化,张贡庄、双塔镇就是例子;
五是坚韧不拔、随遇而安,楚东村的搬迁史就是证明;
六是侠义心肠、不畏强权,短张寨的名儿就是这么来的;
七是包容大度、不排外,赵洪坡村的变迁说明了这一点;
八是心存善念、知恩图报,孔梁寺村的由来就是例证;
九是无私奉献、勇于担当,邵口村在抗战时期作为后方医院就是体现。
相关文章:
从村名由来里读河南民权县历史文化09-03
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学生姚卓希:热爱不辍,青春里有多元的答案09-01
张家港事业单位招聘08-26
“血管年轻”的秘密藏在这些食物里!照着吃,血栓、动脉硬化绕着走08-22
山西省襄汾县发布高温黄色预警08-17
从“政策迷雾”到“发展快车道” 青岛用暖心服务写活“我为民企办实事”08-14
董恒江出席香港发展论坛“建福宫:在紫禁城重建一座花园”专题讲座08-11
涉嫌职务侵占上千万?导演娄烨本人回应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