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通讯员 郝光东
理论宣讲声声入耳,文明实践处处生花。在江陵的广袤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乡音”为媒,以故事为桥,以“乡音”传“党音”,将“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融入产业发展、乡风文明与红色传承的日常实践中,传递到每一个角落,他们就是“千里江陵”宣讲队的基层宣讲员,他们如同一盏盏明灯,点燃了江陵发展的引擎,为“支点建设”注入强劲精神动力。
如何让宏大理论落地生根、让时代精神凝心聚力?江陵县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新路径,组建“千里江陵”宣讲队,以“画、创、架”三字工作法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与基层实践深度融合,涌现出一批善于宣讲、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的宣讲典型和感人故事。让党的创新理论“活”在基层、“热”在一线。

以身边的人为导向,画好“同心圆”
宣讲队立足“讲得好、听得进、记得住”,深入挖掘本土典型和鲜活案例,把“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融入百姓视角的小故事。
在沙岗镇,宣讲员甘小涛在宣讲中,生动地重现了大别山革命岁月,讲述了本地英雄“红军华佗”贺彪等革命先烈的故事。这些故事如同一把把火炬,点燃了青年们心中的激情,激励他们投身家乡建设。许多青年听了宣讲后,纷纷表示要传承大别山精神,以革命先烈为榜样,为江陵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有的回到家乡创业,有的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让红色基因在江陵大地薪火相传。
在普济镇,小小宣讲员侯雨熙生动讲述贺龙元帅一家的红色家风。她用童言童语从小朋友的角度简述着贺龙元帅的家风家教如何影响着子女。突出要重视孝道、重视教育、重视德才,要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严禁说假话等,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要学习贺龙元帅以身作则传递好客谦逊、诚信感恩等精神。

以“理论+”为支撑,创出“新模式”
打破“台上讲、台下听”的传统模式,江陵创新推出 “宣讲+非遗拓画”“宣讲+应急演练”“宣讲+田间课堂”“宣讲+互动体验” 等多样形式,推动理论传播更接地气、更具感染力。
在三湖管理区,宣讲员汪琪以“深耕沃土几十载,埋头科研助果农”为主题,通过“宣讲+田间课堂”生动讲述刘子富38年如一日钻研黄桃种植、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感人故事。刘子富从筛选品种到传授技术,一步步将三湖黄桃打造成湖北省特色农业“金字招牌”,其坚守与创新的经历成为诠释抗洪精神的鲜活案例,激励更多干部群众投身乡村振兴一线。
这一模式真正实现了理论宣讲从“声入”到“心入”,为地方发展注入了坚实的思想动力,成为激励产业发展的精神源泉。

以实践服务为落脚点,架起“连心桥”
宣讲不仅是传递声音,更是凝聚合力、推动发展的过程。江陵宣讲队以实践服务为落脚点,真正架起一座座凝聚民心、服务群众的“连心桥”。宣讲队坚持既“送理论”又“办实事”,在传播党的政策主张的同时,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主动收集社情民意,回应诉求,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宣讲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
在郝穴镇,宣讲员宣讲以医生李霞主动请缨坚守留观点40天,她悉心照料70多位隔离人员,千方百计满足用药、母婴、学习等个性化需求,最终实现“零感染”这一感人故事融入抗疫精神宣讲,激发社区邻里互帮互助、共筑文明新风的热情。
如今在郝穴镇江城社区,这样的宣讲已成为密切干群关系、培育文明乡风的有效载体。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抗疫精神逐步转化为“平时互助、难时共担”的社区治理新风貌,理论宣讲真正成为凝聚人心、服务群众、助力发展的重要纽带。
当乡音里的故事浸润田埂街巷,当“三大精神”的火种点亮千家万户,江陵大地上正涌动着蓬勃的生机。桃园里的硕大圆润的黄桃象征着丰收的希望,社区邻里的笑语传递着文明的温度,青年返乡的脚步踏响着振兴的节拍。一支支宣讲队伍,用最质朴的语言讲透真理,用最鲜活的实践诠释精神,让每一份坚守都被看见,让每一份力量都被凝聚。
如今的江陵,正以精神为翼、以实干为足,在新时代的赛道上乘势而上,这生生不息的精神伟力,终将化作跨越赶超的澎湃动能,正如诗仙李白笔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壮阔气象——今日的江陵,正以新时代的昂扬姿态,将千年诗意化为发展现实,让“三大精神”的星火照亮更壮美的征程!
相关文章:
充分展示群文创作新风貌 太原优秀戏剧作品展演活动举行08-22
隔夜欧美·8月14日08-14
移风易俗丨永宁县“文明新声队”让乡风文明“声”入人心08-11
晶采观察丨不只“打卡” 全民健身热潮背后藏着活力密码08-10
遵义这场八旬寿宴上,只收心意不收礼,传递文明新风尚07-28
心界无疆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