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要想富 先修路”——从档案视角感悟眉山人的“修路精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00:26:00    

来源:【天府融媒】

《人民日报》刊登眉山修路的报道。

1984年,原眉山县在全国率先提出“要想富,先修路”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口号。同年3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报道《民办公助 自力更生——眉山县整修公路货畅其流》,并配发评论员文章《修“富民路”》,让这句呐喊一夜间响彻全国。

1984年12月,国务院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列为公路发展政策;1985年,全国公路交通座谈会在原眉山县召开,3600名代表前来考察学习“分段三包”经验;1992年《眉山县志》记载:到1985年底,全县汽车保有量从580辆增长到1200辆,集市贸易成交额较1982年增长47%;1995年,眉山在全省率先实现乡乡通油路,受到省人民政府、省交通厅高度评价……

光阴荏苒。如今,在东坡区档案馆库房里,静静躺着一批与“富民路”相关的珍贵资料——从县委文件到中央机关通报,从《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到地方志数据统计……这些档案文献系统勾勒出20世纪80年代原眉山县修路的完整脉络,清晰记载了“要想富,先修路”口号从乡野呼声喊成了全国共识,深刻揭示了西部农业县靠自力更生突破发展困局的实践路径。

01

关键词:印记

修路背景:冲出困境的必然选择

馆藏1984年四川省眉山县人民政府《动员各方力量坚持民办公助加宽整治公路》的档案中开篇即直击痛点:“1983年扩路前,全县345.3公里公路中,标准低、质量差,不少地段晴通雨阻,农民出门行动难,买卖运输物资难,交通事故多。”

交通滞后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档案记载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案例:“边远山区海珠乡,一车外调毛猪因下雨陷车,六天才运到成都,掉膘2300多斤,损失1500元;1500斤鲜鱼等了三天才运出,活鱼变死鱼,损失超千元。该乡每年十多万斤水果、五万斤鲜鱼因运不出去烂在山里,种子、肥料也运不进来,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眉山县交通局档案。

这种“有货出不去、有客进不来”的困境,成为制约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瓶颈”。全县有十多个乡,都不同程度存在类似问题。基层干部“马路不平,县长不行”的呼声,更是直白道出交通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核心瓶颈,解决交通困境迫在眉睫。

馆藏档案中,清晰记录了当时修路面临的三大现实挑战:一是资金缺口巨大;二是时间不等人;三是土地与拆迁难题。

面对困境怎样破局?档案中对当年“不等不靠、群众主体”的理念有着清晰记载:通过“一学二看三议四比”(学中央文件、看发展需求、议交通作用、比地区差距),全县迅速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要致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唯一的出路是自力更生,走民工建勤、民办公助的路子”。

资金上,除争取国家补助外,县财政挤出资金,更发动群众通过捐款、捐物等方式自筹;人力上,10余万群众投工投劳,党员干部带头组成先锋队奋战一线;技术上,聘请外地专家指导,同时选派本地人员外出学习,边干边学掌握修路技术——没有压路机就用石碾子代替,沥青凝固点低就顶着烈日施工。

02

关键词:还原

修路过程:“民办公助”的实践创新

馆藏乐山地区交通局《关于1983年度民工建勤加宽公路情况汇报》中指出:“眉山坚持民工建勤、民办公助的方针,搞得很出色,全县85%的公路焕然一新。”眉山的成功在于把“民工建勤、民办公助”从政策口号转化为可操作的机制。

为了将修路决策落到实处,原眉山县成立了专门的公路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统筹协调全县修路工作,并制定了详细规划,按照“先主干后分支,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分阶段推进。

馆藏1984年3月1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情况通报——四川省眉山县组织群众整修公路》中对资金筹措体系有着明确记载:这次加宽公路,始终坚持民办公助,以民办为主,实行“国家补助、地方自筹、群众投劳”的办法。

20世纪80年代,眉仁公路改造前(左图)后(右图)对比。

内生动力是工程快速推进的核心。全县共完成建勤标工60.2万工日,全县人均不到一个工日。这种模式既减轻了财政压力,又让群众产生“主人翁”意识。例如原崇礼区群众“自带口粮、工具上路,说这是‘修自己的路’”。

档案还记载了占地补偿、拆迁安置、部门协同“三措并举”。

其中提到,“这次扩路,由县政府出面,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落实任务,通力协作,各负其责,不但没有扯皮,问题处理得也快,干部群众都满意。”比如:多悦解决过境交通改道问题,筹集和补贴的资金不够,城建部门就主动支援5000元作补贴;扩路用的三材、油料等,县计委主动设法给予解决;公路两旁的绿化,林业局组织区、乡林业员落实任务,并拿出资金组织专业队栽树,领导同志自己捐出100元买树苗;驻眉山地属以上厂矿企事业单位,也派出大量车辆参加义务建勤转运石料,给予大力支持……

档案中记载了一个动人场景:1983年11月12日全县扩路紧急动员会召开后,6个区48个乡分期分批出动,陆续组织了13万群众上路,在建勤工地上挖、挑、推、运,一派热闹繁忙的动人景象。群众深有体会地说:“好多年没见过这样的场面了,真了不起!”原晋凤公社共9000多人,最高峰时上路5000余人,出现全家老小齐上阵的生动局面。原新华乡有一处3800多立方米的大挖方,全是山石,两个大队5000多人,突击开挖,没用炸药,没花国家一分钱,硬是用钢钎、箢篼、扁担挖了5天就完成了任务。

凭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全县用不到20万元资金修成了274公里公路,还恢复了水毁工程,改弯降坡,并采备养路砂石材料71万立方米,加铺路面31万平方米,接长涵洞1095道,总长4447米,修建过路排灌设施300多处。

03

关键词:见证

修路成效:从“瓶颈制约”到“百业兴旺”

馆藏交通部1985年《交通情况简报——四川省眉山县整治建设公路又快又好促进了商品生产发展丰富了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和四川省眉山县人民政府1984年《动员各方力量坚持民办公助加宽整治公路》两份档案中,用数据生动展示出整治公路给眉山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以运输业、商品经济为代表的经济活力得以全面释放。数据显示,全县拥有运输汽车700辆,拖拉机2300多台,较加宽整治公路前分别增加了37%和8%。其中:专业户自营汽车从加宽整治公路前的27辆发展到140多辆。汽车客运里程较之前增加了42%,基本上实现了乡乡通客车;到1984年9月,全县个体商贩已发展到7330户,从业人员8800多人,比加宽整治公路前增加了6倍。个体商贩的营业额达到1100万元。农村各类专业户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变而迅速增加,原土地乡的养鱼专业户由原来的800多户发展到现在的1400多户,占全乡农户的70%以上,1984年的养鱼收入达到40多万元。全县农村贸易也有大幅度增长,仅1984年一季度成交额就达1323万元,比1983年同期增长18%。

20世纪80年代,庆祝开通公交车。

与此同时,社会治理显著提升,基层凝聚力得到显著增强。

扩宽公路后,1984年前三季度交通事故较上年同期下降22%,受伤人数减少64%,群众反馈“扩路修路就是好,大家受益真不少,今年还要继续搞。”

原晋凤乡通客车后,群众自发突击7天,新开7公里断头路;原新华乡1.2万人用半个月修通38公里公路,“没要国家一分钱”。在当时,修路让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密切了。

出行条件的改善,让山区群众“上县城能早出晚归”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原晋凤乡群众三次放鞭炮欢迎客车进山:“过去肩挑背磨出远门,如今车到家门口。”由于交通更加便利,全县建文化站52个,山区乡镇修影剧院,原三苏乡300多户买了电视机,原五峰乡办起了文化茶园。群众反馈,“现在交通条件好了,办什么事都好办,硬是公路畅通,百业兴盛。”

04

关键词:担当

锤炼作风:让“修路精神”从档案里焕发生机

“修路精神”背后展现出的是不畏艰险、敢闯敢试的坚定意志,是“人民至上、实干为要”的精神内核。

东坡区档案馆馆长辜艳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从三个“前所未有”困境,到有力实现全面转段,再到市委四个“前所未有”支持东坡区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市域首个千亿极核,从档案工作角度看,正是当代东坡儿女赓续弘扬“修路精神”的生动实践。

辜艳说,在静下心来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脑海里不断涌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虽然时隔40余年,依然深受鼓舞:“眉山举全县之力整修公路,党员干部群众所爆发出来的干劲、展现出来的精神,是让我们激扬跨越时空的奋进豪情。这种‘不等不靠、群众主体’的理念,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这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协作精神,是干事创业的关键。我们要自觉抵制‘等靠要’心态,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把政策优势、条件优势转化为主动作为的实绩实效,在快干实干加油干中追赶晋位、抢占发展先机。”

20世纪80年代,眉山修路场景。

当年的眉山县在“三无”困境中,以创新模式干出修路奇迹,核心在于不被困难吓倒的开拓精神。辜艳认为,我们需涵养这种“向难而生”的勇气,摒弃路径依赖与思维定势,在资源约束、发展瓶颈面前,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用创新思维撬动发展动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让突破困局成为发展常态。

透过档案重温历史,原眉山县党员干部群众“用石碾子替代压路机、头顶烈日攻坚修路”所展现出的自力更生精气神,让辜艳倍感振奋:“10余万群众投工投劳的磅礴力量,源于党员干部带头干形成的燎原之势。我们要着力构建‘人心齐、泰山移’的干事氛围,通过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点燃群众热情,以‘激情担当作为’的导向凝聚各方共识,形成上下同心、同频共振的强大合力。”

后记

档案是历史的镜鉴,是还原发展历程的关键佐证。

从20世纪50年代“步行三天到乐山”的窘迫,到20世纪80年代“鲜鱼烂在雨路”的痛惜,交通闭塞如同无形的堤坝,将眉山人困在温饱线边缘与发展瓶颈之间。而那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修路热潮,不仅劈开了物理意义上的崇山峻岭,更凿通了精神突围的通道——它以“要想富,先修路”的朴素信念为锤,以10余万人徒手筑路的血肉之躯为凿,在巴蜀大地上刻下了一部关于突围、创新与传承的奋斗史诗。

如今,成乐高速的车流、天府大道的延伸、乡村振兴产业道路网的绘就,都是“修路精神”接力的当代续写,将继续指引人们在通往未来更广阔的道路上,步履铿锵、生生不息。

当前,东坡正处在迈步追赶跨越、开创新局面、塑造新形象的关键阶段,回望来路正当其时、极为必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全区上下要传承弘扬老一辈党员干部的实干拼搏精神,进一步凝聚东坡发展磅礴力量,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锚定奋斗目标、汲取精神力量,共同把“修路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争做东坡区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市域首个千亿极核征程上的开路先锋。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

“要想富 先修路”——从档案视角感悟眉山人的“修路精神”07-24

邵阳县谷洲镇:三措并举,锻造村级后备力量“生力军”07-23

投入552亿元!提升通往振兴的路07-21

苏和到扎赉特旗调研督导学习教育等工作07-21

【青春华章·赣劲十足】高校青年在“行走的思政课堂”追寻“深度江西”07-16

十七年如一日!道县消防王帅以青春热血绘就万家安宁画卷07-15

二○二五年山西省第四期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班侧记07-12

云端锐评 | 向“指尖形式主义”亮剑,江苏政务App“瘦身”动真格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