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记者手记|防波抵风浪 庇护归航人——记中国援建加纳渔港综合设施项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11:46:00    

本文转自【新华社】

新华社阿克拉7月10日电 记者手记|防波抵风浪 庇护归航人——记中国援建加纳渔港综合设施项目

新华社记者金正 高剑飞

在西非国家加纳首都阿克拉的南部海滨,矗立着已有近百年历史的詹姆斯敦灯塔。这座红白相间的地标建筑,默默守望着眼前几经变迁的港口。海面上,数百条独木舟随波起伏,船头的旗帜迎风招展,有的寄托着渔民对平安归航的祈愿,有的则展示着他们支持的足球队队徽。

“以前,这里简直就是个垃圾场,又脏又臭。风浪大时,船想靠岸都难!”32岁的渔民尼·安卡马对新华社记者回忆起往昔渔港的环境时,眉头紧锁。“凌晨打渔回来,连个能安稳睡觉的地方都找不到,只能将就着在铺着渔网的沙滩上或者船上凑合过夜。”

位于大西洋几内亚湾沿岸的詹姆斯敦是传统渔业社区,许多居民世代以捕鱼为生。加纳海岸线漫长,渔业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詹姆斯敦却是阿克拉最贫困的区域之一,设施落后的旧渔港严重制约当地渔业发展。如今,得益于中国援建加纳渔港综合设施项目,港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民生工程,该项目由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于2020年8月开工,历时近四年完成渔港水域港池、航道疏浚工程,修建防波堤、护岸、码头泊位等水工建筑物,并建成制冰厂、冷库、交易市场、商业区、修船车间等相关生产和配套设施。

“自开工以来,项目组克服当地建材匮乏、环境高温高湿等诸多挑战,确保工程按计划推进。”中国铁建港航局西非区域负责人张秀岩介绍,项目竣工后,延长加固的防波堤让港内锚泊更加安全,扩建的码头可容纳更多普通渔船卸鱼并满足工业捕捞船的作业需求,提供给渔民的活动空间宽敞洁净,极大改善了当地渔业从业者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现在,港口环境既干净又整洁。防波堤修好后,船靠岸更稳当,再也不用担心被风浪冲翻了,”安卡马笑着说,“凌晨打渔回来,还能在设施齐全的码头休息。不出海的时候,也有地方存放渔网和工具。生活比以前轻松了不少,心里更踏实了!”

渔港综合设施项目,顾名思义包含渔港和综合设施两大功能。“这个现代化港口不仅提供渔船停靠码头和卸鱼服务,还涵盖鲜销交易、水产品储存及晾晒加工、船舶维修等全链条服务。”张秀岩说。

尽管目前项目陆上设施尚未正式投入运营,但记者在现场走访时,脑海中已然浮现出未来热闹非凡的景象:在交易市场内,热情的商贩们大声叫卖着刚捕捞上岸的海鲜;走进商铺,包装精美的水产品整齐排列,船用配件、渔网等物资一应俱全;而在专门的晒网、补网区域,渔民们娴熟地摆弄着手中的工具……

“我们一直从很远的地方运冰过来,不仅麻烦,还经常断货。一旦缺冰,鱼一上岸就得贱卖,否则很快会腐烂变质。”当地渔民戴维·博夸伊指着新建的制冰厂和冷库兴奋地说,“等将来这些设备运转起来后,我们就不用再担心保鲜问题了,还能把海鲜运到更远的城市去卖。”

在项目为当地渔民带来便利的同时,承建方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除了为被捕鱼器具误伤的海龟搭建“爱心驿站”,项目部还开展了修缮社区道路、清理海滩垃圾、资助当地学校以及抢修在洪涝灾害中损毁的设施等公益活动,惠及周边民众。

在“授人以渔”方面,中国企业不仅在施工期间引进国内先进机械设备和技术,还采用师傅带徒模式,向当地员工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项目累计雇用当地工人近千人,其中很多工人起初只是普通力工,但在中国师傅指导下,逐渐成长为木工、钢筋工、水电工等技术工人。”负责行政事务的当地员工塞缪尔·奥沃苏说。

傍晚时分,海浪轻拍着岸边,发出有节奏的声响。詹姆斯敦灯塔下,渔港的“中国援助”标识在夕阳映照下格外醒目。安卡马和博夸伊并肩坐在码头,一边整理渔网,一边聊着不久后的出海计划,眼里满是对新港口带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完)

相关文章:

香港,梦回201907-10

记者手记|防波抵风浪 庇护归航人——记中国援建加纳渔港综合设施项目07-10

战高温赶工期,潍宿高铁青岛连接线项目再加速!07-09

2024年中国超市TOP100发布 腰部企业经营改善明显07-09

2025华彬传奇冠军赛基斯·霍恩逆袭夺冠,杨乐斩获业余冠军07-08

东北新发地二期建设年底完工,助力辽宁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07-05

中国飞鹤:12亿补贴+10亿回购 双向发力传递长期价值07-05

见证历史!又一只,超2000元!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