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首次发布中英葡三语版《涉外涉侨民商事案件诉讼指南》,通过提供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语和葡萄牙语4个版本,为涉外涉侨案件当事人提供便利的司法服务。
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为侨胞提供多语种服务,既是聚侨联侨的现实需要,也是汕头用心用情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的行动写照。
近年来,汕头大力推进华文教育、侨情资源、潮汕家园平台“三大工程”,开展文化引侨、平台联侨、政策惠侨、经济聚侨“四项行动”,成功举办2024年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第十届世界潮商大会,持续将侨的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从一座座侨宅被保护活化,到启动小公园“番客街”项目;从开展“助侨百日行动”,到建设“潮汕家园”并开通在线服务;从市委主要领导连续3年出国拜访社团侨领,到超260个社团应邀回乡参加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世界潮商大会……一项项惠侨服务的铺开,促成了一次次海内外潮人的双向奔赴。
闲置侨房有了新管家
濠江区东湖社区是知名侨乡,至今流传着“家家有番客,户户有侨亲”的说法。早年间,华侨在社区建起了不少侨房,但历经岁月冲刷,要么长期闲置,要么逐渐衰败。
如何留住华侨在家乡的根?当地党委、政府就把重心聚焦到这些侨房。
2023年,汕头把“侨房管家”列入为侨服务十件实事之一,通过与侨房产权人签订管家合同,确保侨房维修、养护及时,并实现产权人24小时在线监控。部分活化的侨房用于公益事业或出租,所得资金设立专项基金,实现以房养房。
位于东湖社区的德庐,是濠江旅外侨胞李月德、李喜德兄弟于1948年修筑的一幢中西合璧民居。由于其后人长居海外,老宅缺乏保护,逐渐变成危房。
当地“侨房管家”服务小组在征得房主同意后,引进专业团队对侨房保育活化,并升级为汕头市首个村级侨博馆,反映着侨乡的华侨奋斗史。

东湖社区德庐,经保育活化后升级为汕头市首个村级侨博物馆。 南方+ 杨立轩 拍摄
无独有偶,在汕头经济特区发祥地龙湖区,十大“最美侨村”蓬中村的乡村祠堂也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推动下,升级为外砂华侨文化展览馆。
2021年,龙湖区外砂街道启动蓬中村上厝祠、中厝祠、下厝祠3个祠堂修缮改造。在这一过程中,蓬中村充分整合华侨文化资源,凝聚侨胞力量,得到谢炳捐资500万元支持,共同打造外砂华侨文化展览馆、华侨联谊中心、侨胞之家。
“这次返乡,我走过家乡的大街小巷,看到我们的家族祖祠成为了承载华侨华人往昔记忆的华侨文化展览馆,看着蓬中从过去的小村庄发展为现在的‘最美侨村’,处处感受到了家乡风貌的巨大变化。”展览馆开馆当天,正大集团资深副董事长谢炳参观时深有感触。
近年来,汕头每年常态化开展为侨服务十件实事,通过健全完善为侨服务体系,积极回应新时代侨胞新诉求。除了出台“侨房管家”机制,汕头还实施“侨心桥”惠侨养老公益项目,为全市老年归侨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成立涉侨审判合议庭、权益司法保护中心、法律服务中心,设立多个涉侨权益保护法官工作室、纠纷化解工作联络点,构建涉侨权益司法保护体系等,从“小切口”为侨胞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潮团潮商大会签约622亿元
2023年,在泰国曼谷的侨批展上,汕头精心准备的两封批信仿制件让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林楚钦红了眼眶。“没想到在这里找到父亲的侨批。”林楚钦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带他到唐人街寄批,过去不管有多艰难,总是要寄一笔钱回家,养育亲人,建设家乡,“眼见中国一日千里,飞速发展,我感到很开心。”
侨批,被视为连接海外侨胞与家国的纽带。自2023年起,汕头启动“侨批出海计划”,用一封封侨批打开与海外华侨对话交流的大门。
2024年,汕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柬埔寨金边举办“三江出海 一纸还乡”侨批历史文化展活动,吸引了近5000人次参观。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总会长林家光参观展览时深有感触。他说,侨批寄托了华侨爱乡、惦念家乡父老妻小的感情,承载了中华文化中的孝道,间接支持了当时的中国发展。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侨批展上,学生现场体验写批。 南方+ 杨立轩 拍摄
频繁的联谊交流让侨乡大门越开越大,汕头不但“走出去”,还主动“请进来”。
2023年以来,汕头共接待来自泰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等40个国家和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团组考察,开展交流活动725场、8900人次。其中,不乏正大集团资深董事长谢国民、柬埔寨柬华理事总会会长方侨生、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林楚钦等侨领的身影。
交流多了,合作自然水到渠成。在去年汕头举办的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第十届潮商大会上,海内外潮侨、潮商纷纷来汕投资兴业,大会期间签约项目63个,投资总额622亿元。
汕头同时启动小公园“番客街”首批十大项目,推出“六个一批”共88个项目,举行开工竣工仪式,涵盖重大产业、交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科创平台、会展旅游及重大涉侨等领域,总投资超1200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在汕投资项目累计近6000个,合同金额约159亿美元。汕头接受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赠款物总值人民币逾165亿元。
一线案例数字经济企业突破千家
“我们公司原先在深圳,看好汕头的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所以把总部迁到了产业园。”走进汕头跨境数字经济产业园,广东西之月公司CEO郑熙悦对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
汕头跨境数字经济产业园是汕头加快建设数字经济特区而打造的全新平台,规划用地面积900亩。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产业园吸引了西之月、360AI商业化集团、浪潮集团等多家企业入驻。值得一提的是,产业园所在的华侨试验区,数字经济类企业目前已突破1000家,总注册资本45亿元,涌现出一批数字经济产业链上的“隐形冠军”企业。
不久前,360AI商业化集团将华南总部落户华侨试验区。海内外华侨众多以及产业集群丰富的背景,是该公司选择汕头的考量之一。“我们看好数字经济的发展前景。”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许刚表示,公司将在汕头开展AI与安全两大板块业务,并借助产业园的算力、网络以及访问政策等优势,为广东乃至东盟国家提供AI普惠功能。
汕头是全国最大国际海缆登陆站的城市,直连51个国家、83个站点,海缆出口带宽占全国一半以上。2022年,汕头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投入运营,汕头成为中国大陆链接新加坡、阿拉伯、北非、东非及西欧国家数据传输时延最短的国际数据通信节点。
依托这些优势,汕头持续发力区域“数字经济第一城”,连续3年举办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连续2年入选中国数字经济百强城市。华侨试验区作为国家级功能平台,深化新型国际网络接入,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在线教育、跨境金融、特色互联网及软件服务、数字短视频等五大领域产业,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
2023年底,华侨试验区获批复成为全国率先获准开展跨境专用通道试点区域。截至今年6月,已有643家企业开通跨境专用通道,试点企业订单量环比增加5%—15%,跨境专用通道作用占比约34%。
今年,国家有关部委批准在华侨试验区开展“来数加工”业务试点,汕头成为继海南后第二个获批此政策的地区,重点面向海外提供“外数中算”“外数中储”“大模型部署”等跨境数据业务。
“我们将先行先试开展跨境数据流通创新试点。”华侨试验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曹安定介绍,华侨试验区将通过建设与国内网络物理隔离的国际数据中心,利用跨境数据专线实现数据直传,使用国内数据处理能力向海外提供数据清洗、标注、备份、加工、应用等服务,加快建设国际数据中心,打造“数字保税区”。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杨立轩
相关文章
南方日报头版|汕头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 实际使用外资八成来自侨胞>>
鮀城述评|奋进四十五载 聚力迎头赶上>>
奋发向“汕”!这座经济特区的45年,藏着怎样的腾飞密码?>>
潮汕文化出海,圈粉世界!>>
从产业承接到创新共建,汕头与大湾区共绘协同发展同心圆>>
从“多头跑”到“指尖办”,汕头营商环境之变让企业省心省力>>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杨立轩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
从侨批展到"番客街",汕头激活超600亿“侨经济”08-26
打造零售经济新质生产力08-26
七匹狼加盟店营收降28.77%净减131家 三电商平台退货率约50%启动品牌升级08-26
华夏基金港股ETF规模破千亿08-25
海关总署:“十四五”以来查办“套代购”案件案值59亿元08-25
中国中车近11年最亮眼半年报:营收净利创历史新高,新签订单1460亿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