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负责人、野生动物保护专家李成在巡查中查看红外相机数据。

2025年8月11日,巡护员刘云龙拨开茂密树叶,这是一个被中华穿山甲废弃的洞穴。每只中华穿山甲有上百个藏身之所,有的用来睡觉,有的用来觅食,这让中华穿山甲的行踪在山林之中更为隐秘,可以躲避一些天敌的猎杀。

乌禽嶂地区森林面积广阔,大部分为适宜中华穿山甲栖息的低地常绿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

2025年8月11日,乌禽嶂云雾缭绕,溪流清澈见底。乌禽嶂生态公益林区作为东江最大支流西枝江的源头,水源涵养丰富,保有很多珍稀动植物。

2025年4月,红外相机成功拍摄到中华穿山甲母子共同出洞觅食的珍贵影像。

2024年11月,工作人员正在救护一只被红火蚁叮咬的中华穿山甲。由于穿山甲在捕食时,其腹部、眼部及口鼻周围缺乏鳞片保护,这些部位极易暴露在红火蚁的攻击范围内。截至2025年8月,共有3人/批发现中华穿山甲,并主动移送林业部门实施收容救护。

2025年8月13日,巡护员徐国方在例行巡查中发现一处中华穿山甲居住洞。经现场测量和痕迹分析,判断该洞穴为一只亚成体中华穿山甲于三个月前新挖掘而成。

中华穿山甲部分甲片边缘具有锯齿状保护结构,可以割裂一些天敌的嘴部。

白蚁巢穴刨面。乌禽嶂地区广泛分布由花岗岩强风化形成的沙壤,这种渗水率高的土壤环境既便于中华穿山甲挖掘洞穴,又为其主要食物白蚁提供了理想的生存条件。

2024年12月19日,巡护员徐国方在白天偶遇中华穿山甲。遇到人类的中华穿山甲蜷缩成一团。

中华穿山甲的后爪。穿山甲前两腿为长爪,擅挖土洞,后爪比前爪短。
“想遇到中华穿山甲,除非有中彩票的运气。”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负责人、野生动物保护专家李成表示,这种夜行性动物平日踪迹难觅,唯有繁殖期才会成对出现。
在惠州乌禽嶂生态公益林区,中华穿山甲种群正逐步恢复。这片跨越两镇六村、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的区域,经过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与惠东县自然生态保护促进会六年的守护,中华穿山甲数量从2020年的62只增至100多只,其中近三成为亚成体,显示种群恢复态势良好。8月15日全国生态日前夕,南都记者深入乌禽嶂,与巡护员一同探寻中华穿山甲的栖息秘境。
生存的智慧
李成曾目睹中华穿山甲的温情一幕。在2020年一次夜间巡护中,一只幼年中华穿山甲正练习挖洞,而成年中华穿山甲则守候在洞口。“那是母亲在等待孩子,它原本怕人,却因幼崽在外而坚持不退。”雌性穿山甲释放气味警示幼崽,并用尾巴接应它爬上后背才一同离开。
中华穿山甲以蚂蚁和白蚁为食,懂得“细水长流”,不会一次性吃完蚁巢,而是掩埋起来留待下次。一只中华穿山甲一年挖掘70-80个洞穴,分为居住洞和觅食洞。废弃的洞穴为超过50种野生动物提供栖身之所,无声地维系着山林生态链。
脆弱与威胁
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巡护员徐国方曾在2024年12月巡山时发现一只中华穿山甲,这是巡护队5年来首次在白天观测到该物种。“它的爪子很可爱。”徐国方回忆道。
穿山甲每年仅繁殖1胎,它们虽全身覆鳞,实则脆弱——鳞片脱落后无法再生,防御能力随年龄下降。红火蚁等天敌也能伤害它们。盗猎是更大的威胁。民间谣传穿山甲鳞片有药用价值,催生暴利产业链。盗猎手段升级,使监测和打击更加困难。目前,乌禽嶂已设立5个监测点和100多台红外相机,并与警方合作加强保护。
从盗猎到守护
保护的关键在于改变村民观念。起初,村民对保育中心充满怀疑,甚至称他们为“骗子”。但通过持续巡护和宣讲,村民从捕捉中华穿山甲卖钱,到主动报告并协助放生。如今,村民成为保护网络的一部分,发现可疑人员立即封锁进山通道。
巡护员徐国方曾是听信中华穿山甲“不祥”的村民,如今成为了全职守护者。“每条山路我都熟悉。”他说。
乌禽嶂的故事表明,当保护成为共识,即使最脆弱的生命也能找到生机。中华穿山甲在这里的重生,是人与自然共生的缩影。
种群状况
2019年10月到2020年8月,在乌禽嶂及周边调查范围60平方公里区域内发现至少生存着62只中华穿山甲,其幼体和亚成体比例达28.5%,是我国大陆地区目前发现的种群数量最多,且最具恢复潜力的种群。
种群动态
自2020年以来,科考团队对乌禽嶂佐坑村范围内的西枝江源头片区10公里网格内开展持续种群动态监测:
2020年
50台红外触发相机
13156天
共获得36次中华穿山甲物种有效触发;
2021年
53台红外触发相机
16260天
共获得46次中华穿山甲物种有效触发;
2022年
48台红外触发相机
15382天
共获得49次中华穿山甲物种有效触发;
截至2023年7月底
66台红外触发相机
12735天
共获得62次中华穿山甲物种有效触发。
分布范围
2021-2022年累计在原调查区域外围新发现5处穿山甲家庭分布,绝大部分为新鲜洞穴分布区,其中共有8处新鲜洞穴发现位于人行道或公路边,距离人类居住区直线距离最近仅300米,证实乌禽嶂中华穿山甲分布范围持续扩大。
采写:南都记者 李晓慧 郭秋成
摄影:南都记者 高永佳 田飞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文章:
寻找中华穿山甲08-15
世界杯“决胜巅峰”,再创收视纪录,女子电竞全球影响力持续提升07-21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丨贵阳“二四”轰炸的悲壮史实07-16
来自重庆的200余名师生相聚绥阳!挑战飞拉达,探秘双河洞!07-16
导演谢飞:青年导演多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藏”07-14
我国脑图谱研究迈出关键一步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