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赛力斯驶入港交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09:06:00    

文 | 光子星球

在短短几年内“飞上枝头变凤凰”的赛力斯,开疆拓土的势头正越发凶猛。

4月28日,赛力斯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招股书显示,赛力斯营收从2023年的358亿元人民币暴涨至2024年的1451亿元,同比增长305.5%,而毛利率则从7.2%增长至23.8%。2024年,赛力斯扭亏为盈,从2023年的净亏损24亿元,转变为2024年的净利润59亿元。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赛力斯成为继特斯拉、比亚迪、理想之后,全球第四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有尚未证实消息,此次IPO赛力斯计划募资156亿港元。据招股书信息称,募集资金的70%将用于研发,20%用于影响渠道、海外销售及充电网络,10%用于运营资金。看起来,赛力斯正在加快全球化的步伐。

若此次IPO成功,赛力斯也将成为继长城、比亚迪、广汽、东风之后的又一家同时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中国车企。

从各方面来看,这家昔日的边缘车企,正在快速迈入头部阵营,但在快速增长的背后,赛力斯的“隐忧”亦逐步凸显。随着鸿蒙智行队伍的日渐庞大,赛力斯正在失去华为的“独宠”;同时尽管问界M8已为赛力斯SUV矩阵补上最后一块拼图,但其产品线仍旧称不上“丰富”。

不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有多大,想要守住当下的“江山”,赛力斯同样需要花费大力气。

小康已不止“小康”

1986年,23岁的张兴海拿出8000元的全部身家投身商海,早期主要做弹簧、减震器等汽车零部件。2000年之后,随着面包车行业的兴起,张兴海与东风成立了合资公司,东风小康正式诞生。

在汽车下乡的风潮下,随着王宝强的一句“驾东风,奔小康”广告语,东风小康迅速成为国民级“神车”,与长安之星、五菱宏光在面包车市场三足鼎立。

虽然看起来是一家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车企,但张兴海早早关注到了市场变化,认为面包车不是长久之计,新能源才是“弯道超车”的趋势。

2016年,小康股份在硅谷成立了新能源子品牌SF MOTORS,只比“蔚小理”晚了一年。两年后,SF5和SF7两款概念车发布,SF MOTORS杀回国内,更名为赛力斯。2020年,赛力斯SF5量产上市。不过在彼时新势力的一片“血海”中,SF5更多充当的是“炮灰”角色,当年销量仅为700多辆。

就在这时,赛力斯遇见了华为:一个急需智能化突破提振销量,一个正遭遇外部制裁,在车企合作谈判中屡屡碰壁,双方一拍即合。

余承东曾感叹,“张总具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和决断力,那时华为还没有做整车经验,很多国企央企都没看懂(智选模式),但张总果断选择和华为做深度合作,全力以赴,不扯任何事情”。

正是张兴海的这份魄力,让赛力斯迎来了脱胎换骨。2021年,引入华为HI模式的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再次发布,在华为光环的加持下,当年销量超过8000辆。当年底,双方深度合作的品牌问界AITO正式发布,于次年开始交付的M5,在2022年拿下了7.5万辆的销量。

而随后的问界M7和M9两款车,更是让赛力斯迎来了全面爆发。其中M7在2024年交付20万辆,稳坐国内市场30万元级国内市场最畅销自主品牌车型,M9则在2024年交付超过15万辆,成为国内市场50万元级车型销量冠军。

可以说,牵手华为的赛力斯,直接跳过“奔小康”阶段,进入了“全面富裕”。但这份成绩的代价,也开始显现。

双赢亦是“双刃剑”

2021年,时任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所提出的“灵魂论”,代表了车企与华为合作中的广泛担忧,即一家独大的供应商会成为灵魂,而车企则沦为躯体,自主权和话语权都将逐步丧失。

尽管上汽很快自己“打脸”自己,在近期全面拥抱华为,并推出全新品牌“尚界”,但这更多是困境之中的一种无奈妥协。

搭上华为的赛力斯,“起飞”是事实,被“牵着走”也同样是事实,虽然这的确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如同余承东此前所说,当初曾拒绝华为的车企,如今正排着队等待与华为的深度合作。

除了主导权不够强之外,赛力斯或许也在与华为的合作中,被分走了不少蛋糕。以2024年上半年数据为例,赛力斯营收约650亿元,净利润16.25亿元,而华为引望同期营收104.35亿元,但净利润却高达22.3亿元。

当然,赛力斯和引望的业务模式不同,并不能简单认定表赛力斯就是“吃亏”的一方,但毫无疑问的是,相比华为,赛力斯挣钱要“辛苦”得多。

不过好在汽车产业具有典型的规模效应,随着销量的扩大,赛力斯的利润还将呈指数级上升,典型例证是去年下半年赛力斯营收约800亿元,相较上半年并无大幅提升,倒是净利润超过43亿,几乎翻了三倍。

与此同时,赛力斯和华为的绑定关系还在继续加深。2024年,赛力斯先是25亿元买下问界商标,接着又斥资115亿元购买引望10%的股权,可以说,赛力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坚持与华为“共进退”。

抱得越紧的同时,赛力斯从华为获得的助力,将越来越少。这一方面来自于“智驾平权”的开展,随着其他车企在智驾领域快速补足“短板”,赛力斯的华为智驾优势身位正在被快速拉近。

我们此前曾有过分析,在华为的“开枝散叶”之下,搭载华为智驾的产品越来越多,智能化配置相当的情况下,更多需要比拼的又回到了全方位的硬实力,与巨头车企们相比,赛力斯的研发、供应链管理,包括销售等方面的基本功还需要进一步修炼。

另一方面,赛力斯身上的华为“光环”红利也在减少,尤其是智界、享界、尊界等新成员的加入后,赛力斯虽然还称不上“失宠”,但华为的品牌赋能无疑被分散。

其中智界更已经对赛力斯形成了冲击,与问界M7的价位和配置均属同一段位的智界R7,在近期快速崛起,已经连续几个月成为了鸿蒙智行体系的“销冠”。

从早期的华为大力扶持,到如今不可避免地站在了自力更生的十字路口,赛力斯的未来发展可能更多要靠自身拼搏了。

“向外还是向下”的抉择

“独立持家”后,赛力斯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保证基本盘的稳固。从过往成绩来看,赛力斯单个车型的高速增长期往往只有1-2年,以M5为例,经历了2022年的“狂奔”后,在2023年中期开始出现下滑,直到M7上市后局面才有所好转。

而从近期的销量来看,M7与M9也出现“拐点”信号,相比于去年10-12月份的平均销量,今年1-3月,这两款车的销量均有退步。

下滑的一个因素是进入车市的传统淡季,但需要注意的是,相较去年底的销量,小鹏、理想、零跑等新势力对手们并没有如此大幅度的下滑,小鹏和零跑相比去年同期还实现了大幅上涨。

新产品的M8发布也是赛力斯其他产品销量乏力的重要原因,M8上市24小时大定突破3.2万辆,不足半月已超过6万辆。

不难发现,当M5遇冷时,有M7救场,当M7和M9遇冷时,有M8救场,那么M8之后呢?赛力斯已经是时候拿出B计划了。

除了招股书所提到的海外路线之外,拓宽产品线无疑是赛力斯急需考虑的命题。正如前文所分析,赛力斯的产品路线可能并非完全由自身决定,或许还得考虑鸿蒙智行的整体规划,例如推出轿车的话,将直接与智界和享界进行碰撞。

尽管华为对于“左右互搏”可能并没有太大意见,但太早的“兄弟阋墙”对于其生态的长期发展并非好事,吉利在去年极力收缩整合旗下子品牌正是例证。

那么留给赛力斯的选择就只有MPV和小车。虽然MPV领域略为“蓝海”,但岚图梦想家依然是华为的忠实拥趸,对于赛力斯来说,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

另一个选择是依托在高端领域的积淀,推出更年轻化、更具性价比的产品。这一点小鹏已经趟出了一条成功路径——依靠品牌力和产品力,在中低端领域实现“降维打击”,MONA m03和P7+的热卖正是得益于此。

不过这一选择同样是把“双刃剑”,我们此前曾多次分析,“以价换量”固然能带来短期的销量爆发,但对于品牌的长期形象则是个不可逆的损伤,其中的利弊得失,还得赛力斯来进行权衡。

当然赛力斯也可以学习蔚来,通过推出全新子品牌来规避中低端产品对主品牌的伤害,眼下赛力斯或许还不需要迈出这一步,但拉长时间线来看,赛力斯终究将面临抉择。

一边是对高端领域虎视眈眈的一众对手,一边是暗潮涌动的华为系“队友”,赛力斯在未来几年的局面不容乐观。

新能源转型、牵手华为,可以说正是张兴海的前瞻性和果断,造就了赛力斯的“神话”,如今问界已经完美承担了“打天下”的重任,之后如何在“守江山”的同时还能开疆扩土,或许又到了需要张兴海站出来的时刻了。

相关文章:

赛力斯驶入港交所04-30

神十九4月30日回家04-30

小米16太炸了:全系直屏+骁龙8E2+续航升级04-29

武汉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二产增长2.8%04-29

2025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6.2%04-29

“一场大赛”撬动一座城,上海参事:将“赛事流量”转化成“消费增量”04-29

海天味业一季度净利润约22亿元,同比增长14.77%04-28

又有新补贴!你领了吗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