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患者 >

患者

苏大附四院心内科采用新技术,更方便治疗房颤

高龄老伯患房颤多年,不仅影响正常生活,卒中、心衰等风险也很高。近日,苏大附四院心内科专家团队采用先进的脉冲电场消融(PFA)技术为其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耗时更短、恢复更快,且不增加手术费用。王老伯今年72岁。多年来,他深受心房颤动困扰。每次发作,都伴随着心悸、气短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医生提醒

2025-04-03 17:44:00

临沂市人民医院骨科医学中心主任吴立生:患者放在心上,千方百计“珍膝”

鲁网4月14日讯他在全省较早提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阶梯性治疗(即“保膝”)理念;他在全省率先开展标准胫骨高位截骨术(HTO);他在全市率先开展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他率先将 3D 打印技术应用于骨科手术,实现个性化精准治疗;在他努力下,医院作为唯一一家地市级医院进入全国保膝专科联盟第一批单位(

2025-04-14 15:33:00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从系统搭建到服务升级 推进“三位一体”炼成智慧医院

智疗无界 AI重构健康新生态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按照“智慧蓉城”战略部署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以信息化为抓手再造流程,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实现了“一院两区一分部”系统共享、数据互通、智慧化管理新格局,推进了医院高质量发展。医院陆续通过了三级等保测评、互联

2025-04-02 16:13:00

人型机器人何时能成“生活搭子”?业内人士:需要小十年

人形机器人“智愿者”提供智能导览、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人“通通2.0”顺利完成主持工作、智能脑机系统帮助失语患者重诉“心声”、AI同传系统实现母语演讲原声同传……当下,人工智能广受关注。医疗、家居、出行……科技持续进步,AI正为人们带来更多可能。从展会上的“围观对象”到生活里的日常应用,前沿科技飞入“寻

2025-04-08 11:23:00

31岁男子拔牙后离世,一颗牙为什么会致命?

受访专家:杭州口腔医院城西院区口腔外科副主任医师 彭灿星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健4月21日,四川广元一女子在网络平台发布视频,称其31岁的丈夫拔牙后经抢救无效身亡,但丈夫并没有心脏病和高血压。类似这样因拔牙威胁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引发网友广泛热议。比如,前不久,武汉55岁的李女士因严重龋齿,短短

2025-04-23 19:31:00

718.8斤!男子刷新中国第一胖纪录,科学减重甩掉300斤

一、33岁蒙古族小伙体重超700斤跨700公里转运北京2024年11月12日,下午4点多,一辆蒙K牌照的小货车开进了中日友好医院。车刚停稳,守候多时的医护立刻上前。车上的患者名叫宇宙,是一名重度肥胖的患者,早在半年前,体重就已经高达680斤,前两日开始无法走路。为了挽救儿子,妈妈雇车从七百多公里外的

2025-04-03 18:20:00

刚刚!无锡二院公告 清退!

关于清退门诊预交金余额的公告尊敬的患者及患者家属: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财政部、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关于规范公立医疗机构预交金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我院将对门诊就诊卡(普仁卡)余额开展清退工作。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01.清退范围曾办理过门诊就

2025-04-14 16:56:00

专家: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麻醉医生的工作结束

近日,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等23家学协会共同举办的2025年中国麻醉周学术活动的启动仪式在北京举办,该活动以“生命之重,大医精诚——守生命保驾护航,护健康安逸绵长”为主题,分设有12场主论坛与9场分论坛。来自全国的麻醉学科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深入探讨麻醉学科发展方向和未来

2025-04-02 21:07:00

深化医改 在身边在眼前

本报记者 商 旸 张志锋 刘 念你眼中的医改,是什么样的?有人说,医改是盘大棋局,牵涉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有人说,医改是张成绩单,汇集一项项工作和数据;也有人说,医改是种获得感,勾连一幕幕场景和记忆,总能让身为个体的“你我他”真切可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

2025-04-09 09:24:00

“救”在身边,共筑生命防线 ——襄阳市安定医院医护团体CPR现场急救竞赛圆满落幕

【来源:襄阳市民政局_工作动态】为进一步提升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与团队协作水平,切实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襄阳市安定医院护理部携手医务科,精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病区晚班团体急救竞赛。此次竞赛以“‘救’在身边——医护团体CPR”为主题,模拟真实急救场景,在医院各病区急救室火热展开。竞赛前夕,医院便紧锣密鼓

2025-04-25 18: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