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践队队员。赵越越/摄
海峡导报·新福建客户端7月4日讯(记者 梁静 通讯员 吴雨璠 王运洁 黄雨涵)7月2日,集美大学“毅法行”社会实践队走进客家文化核心承载地——三明市宁化县,开展“探寻客家祖地,传承文化根脉”主题实践活动。在宁化县客家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与客家祖地景区,队员们穿梭于古朴的客家建筑、珍贵的族谱文献间,在“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的文化传唱里,感悟千年客家文化的厚重底蕴。
闽赣边陲的宁化古县,1300年建县史铭刻客家文化年轮。此地更与台湾客属血脉交融——超60个台湾客家大姓根脉直指石壁,使宁化成为600万两岸客属共仰的“精神原乡”。队员们深入文化厅,面对泛黄侨批、斑驳船票,仿佛穿越时空,看到客家人漂洋过海、艰苦开拓的历程。对于省级非遗“池氏关刀灯”,队员们不仅欣赏其灵动灯阵与古乐,更主动探讨如何借助现代手段让此类非遗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参观中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正是通过多元载体,让客家根脉永葆联通古今、融贯两岸的生命力。
2009年成立的宁化县客家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始终守护文化根脉,构建学术研究、品牌塑造、两岸联结三维体系。但该中心提出,其在文创领域仍存瓶颈:虽有木活字卷轴、姓氏手册等探索,景区仍充斥外源低端纪念品;源自南迁传说的“葛藤娃”符号因运营断层未能转化为品牌动能,“客家祖地”商标宣传乏力更致文化标识混淆风险。围绕这些问题,实践队与该中心进行了讨论座谈,探讨破解之道:应针对文创开发与商标保护痛点,强化维权机制、明晰产权归属及收益分配,力促千年客韵在数字时代重绽光华。
经过此次实践,队员们深刻体悟到,新时代青年当自觉守护文化根脉,赓续先民“坚韧开拓”精神,深化客家文化当代活化实践,以青春智慧增进两岸文化同源认同。
来源:海峡导报
相关文章:
摇橹船夜游、露天音乐会、爆笑脱口秀……“运河‘骑’”妙夜在临平塘栖举行08-17
汾阳召开“增强文化软实力 讲好汾阳故事”文化建设九大工程推进会07-16
【青春华章·赣劲十足】高校青年在“行走的思政课堂”追寻“深度江西”07-16
2025“让世界爱上南昌”|开放·共享·焕新!滕王阁“三还工程”让城市更有温度07-10
探寻广东21城体育性格丨「权威访谈」完善产业链,佛山龙舟以十五……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