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邯郸道,青砖墙根下几簇蒲公英在风中簌簌摇曳。十一岁的王芊月静立在化妆镜前,广袖垂落如云,化妆师正为她别上最后的玉簪。看着眼前熟悉的战国服饰,她不禁想起几年前那个燥热的夏夜,父亲摇着蒲扇给她讲“刎颈之交”的故事。

“爸爸,朋友关系好为什么要割脖子呢?”台灯光晕里浮动着细小尘埃,像无数悬在空中的问号。父亲搁下茶盏,紫砂壶与木桌相碰的轻响惊散了夏夜的静谧。“哈哈,这只是个比喻……”只是,此刻回忆中的声音已然模糊,唯有刀锋般冷冽的“刎颈”二字,仍在她幼小心灵里刻下深深印记。
“咱们先去回车巷取景吧。”导演的声音惊醒了回忆中的芊月。她提着红色曲裾穿过青石板路,行走间广袖拂过街角斑驳的界碑。而当指尖轻触到篆刻的“蔺相如回车避廉颇处”几个字时,石纹沁凉的触感尚未褪去,廉颇策马扬起的尘烟已穿透时空扑面而来。

只见镜头亮起的刹那,王芊月立刻身临其境地娓娓道来:“战国时期,廉颇是战功赫赫的武将,蔺相如则是靠智慧和胆识立下大功的文官……”随着解说词在巷中荡开回声,赵王殿上的争执、渑池会盟的烛火、廉颇摔碎的青铜酒樽,都化作她眉间颤动的花黄。一时间,由于赵王给蔺相如的官职比廉颇还高,廉颇心里不服,总想刁难他的场景清晰浮现在眼前。

“卡!特写准备!”话音未落,镜头已推近她微微翕动的唇角。“有一回,两人马车在街上相遇……”王芊月声线陡然清亮,紧接着模仿随从们困惑的语气,“大人何必让那莽夫?”转而又化作蔺相如的沉稳,“如今秦国虎视眈眈,我俩若内斗,赵国就危险了。”

就在她对着虚空中的车驾说出台词时,记忆与现实突然重叠——“蔺大人,我之前真是糊涂……”保持负荆半跪姿势的小芊月看见母亲在镜头后欣慰地笑着。此刻的她终于懂得,真正的刎颈不是利刃割喉,而是把最脆弱的命门交付对方掌中。

拍摄结束时,晚风正起,片场扬起的蒲公英与想象中两千多年前的月光交织。她恍惚看见廉颇背上的荆条正簌簌掉落尖刺,而蔺相如广袖间抖落的不仅是宽容,更是以命相托的信任。

一时间,镜头里负荆请罪的画面与古卷中的墨迹悄然缝合,让这场跨越千年被人津津乐道的友谊,在王芊月的讲述里完成了一场全新演绎。
记者 薛雅兰
相关文章:
古卷轻叩青石板,童声慢叙刎颈之交05-09
小镜头里的“大课堂”04-21
十七个春秋,“街拍侠”织就小城光阴故事04-10